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 王茸 何洁
一场冷空气和降雨,给南京捎来了入秋的“信号”。18日晚的南京奥体中心,气温微凉而气氛火热,“苏超”半决赛首场比赛在这里打响,南京队主场迎战泰州队。
这是南京奥体中心的第六个主场,这是6万多球迷的第六次大狂欢。从夏到秋,六次共赴热爱,奥体中心见证南京蓝色战队的拼搏,也参与了无数球迷的快乐。让我们在这些镜头里,一起感受足球的魅力。
镜头一:
6万人齐声加油,就在“苏超”
“苏超”半决赛,骤降的气温,丝毫没有阻挡观众的热情,距离球赛开场还有一小时,观众席已经满满当当,拉歌声不绝。
挥舞着徐州队队旗的女球迷张伟在观众席格外醒目,她和小伙伴们专程从徐州来到南京奥体中心,“虽然徐州队已经止步八强,但我们对‘苏超’的热爱不会停止。”她说,这场半决赛,他们是南京队和泰州队球迷。
晚上7时30分,双方队旗、球员上场,一声接一声的加油声响彻奥体中心上空。
比赛开场16分钟,南京队率先进球,全场沸腾。球迷李乐给了身边的女友一个大大的拥抱,李乐是泰州人,女友是盐城人,这一晚,他们在南京奥体中心,为南京队和泰州队加油。
比赛开场28分钟,第一次人浪在看台掀起。每一次双方进攻时,6万多名观众都会齐声高呼加油。当天的观众中,有很多都来自省内其他城市,一场“苏超”,让大家不分彼此。
比赛第72分钟,泰州队追平比分,当现场的大屏出现1比1的比分时,齐声的欢呼再次在奥体中心上空响起。
当晚,奥体中心到场观众达到61565人,谁能让61565人如一人般齐声欢呼,只有“苏超”。
镜头二:
无数人的守护,南京奥体记得
“大家不要拥挤,小心地滑。”傍晚6时,大量球迷从奥体中心东门涌入体育场,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女警朱晓琦站上警用升降高台,高台升起,她用喊话器向观众发出提醒。东门是球迷进场和离场的主要通道。
“饮用水,请您自取。”“需要雨披吗?”在二楼看台的过道外,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李锦钰正和同学们在饮水点值守。由于当天晚上下雨,志愿服务点还准备了雨披,免费提供给观众。“我大一时就参加过南京马拉松的志愿服务,服务‘苏超’还是第一次。”手脚麻利的小姑娘说,“‘苏超’这么火,我们能来到现场志愿服务,大家都很高兴。”
比赛开场时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奥体中心六楼的气象保障点,微型移动气象站“盯”着奥体中心上空的云层,市气象台台长刘冬晴说,这个微型移动气象站可实时提供湿度、温度、风速、气压、降水等信息,场外还有一辆应急气象保障车,监测场馆上空的降水云团。刘冬晴说:“比赛当天有大风和降温,我们配合组委会给全场观众发送天气提醒,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
南京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龙虎突击大队民警庄子云的执勤岗就在球员入场通道附近。90分钟的比赛中,他腰杆笔直、背对球场,一动不动地坐着,不管身后球员拼抢有多激烈,进攻有多精彩,他的目光里,只有面前看台的观众。
“苏超”赛事安保指挥部里,人流热力图、重点区域预警和实时交通流量等数据信息在电子大屏上轮番出现。“经过多轮赛事安保实践,智慧调度平台已经非常成熟了。”治安支队党委委员唐斌透露,平台可以实现警力的可视化调度与精准投放。
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体育场为核心,提前实施“1+5”安保策略,设置了“核心圈、管控圈、分流圈”三层交通管控圈。
南京奥体中心的六场主场赛事中,“平安蓝”成为绿茵场内外稳稳的依靠,从球迷入场,到安全回家,一路都有公安民警的守护。
镜头三:
泪水,不是告别而是告白
比赛开始前的暖场表演中,6万多名球迷都打开了手机电筒,围绕绿茵场的看台,成了一片星星海。

“今天的比赛非常精彩,南京队拼抢积极,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令人感动。”中场休息时,泰州球迷齐思安说。
这场球赛,泰州球迷乘坐16辆球迷大巴来到南京,“我们的车队刚到栖霞山长江大桥服务区,等候的南京交警就在前方为我们引导,不到5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奥体中心。”齐思安说,虽然他们是客队球迷,但从来到南京的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了南京的热情欢迎,赛场的各项保障也很周到,“在这里我们只管享受足球。”
双方队员拼抢到比赛最后一秒,比赛进入点球阶段。最终比分定格在8比9,泰州队挺进决赛。终场哨声响起,南京队球员和泰州队球员紧紧拥抱。南京队的队员们面向观众席,深深鞠躬谢幕。全场观众站起来回应球员,许多人在哭,许多人的眼里噙着泪花。
散场的人群里,很多南京球迷讨论着这场比赛。球迷冯超舍不得脱去已经湿透的球衣,他的眼睛红红的,“我们哭,不是告别,而是对‘苏超’告白,这大概就是足球的魅力所在!”
